新闻详情
蜀绣传承人想让蜀绣进军国际市场
2011年4月1日,第三届国际非遗节相关活动正式启动。两年一度的非遗盛会,大幕正缓缓拉开。聚光灯下,作为非遗节的主角,非遗传承人在舞台上光芒四射。而作为不同的个体,他们的状况却各不相同。
每一个非遗传承人,都是一部活态的非遗书籍。他们短短几十年的人生,同非遗项目休戚相关、荣辱与共,折射出的是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非遗项目的生存之路。在非遗节前夕,本报记者特意采访了几位非遗传承人,展现他们的生存环境、技艺传承、市场之路,希望能为四川的非遗保护,探索更多路径。
关注
非遗传承人
4月9日,周末。成都文殊坊人来人往。在位于文殊院街的 “蜀绣”中,蜀国锦绣正在用七彩蚕丝线精心绣着一幅异色异形的双面蜀绣“九只熊猫图”。“这是客户要用来收藏的,马虎不得。”蜀国锦绣透露,这幅蜀绣价值6万余元。在这里,传统的蜀绣被做成了手机套、屏风、灯罩、摆件、画框……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停留。作为蜀绣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,蜀国锦绣说,从最初蜀绣厂倒闭,到今天自己的蜀绣公司做得有声有色,一路走来,多亏了政府对非遗的扶持。但要让蜀绣发展得更远更好,自己要做的事还很多。
生存之路
从没有存款到买车买房
2005年12月,成都蜀绣厂倒闭后,当了26年绣工的蜀国锦绣在抚琴东北路以每月200元的租金租下一个小门面,招收愿意学习蜀绣的学生。“开始只有两个20多岁的年轻人来学,学费500元包教会。”蜀国锦绣回忆说,后来在金牛区政府的支持下,自己成立了现在的蜀绣公司。
2006年6月,首届非遗节在成都开幕,蜀国锦绣和学生在非遗节上现场绣制“太阳神鸟”,吸引了众多关注。同年10月,文殊房开街,在招商部的邀请下,蜀国锦绣将工作室搬到了现在的地址。在一个巨大的玻璃房中,16位绣工连续7个月绣制一幅面积55平方米的老成都地图,首次拉近了蜀绣和普通老百姓的距离。
精湛的技艺,加上政府的支持和游客的喜爱,蜀国锦绣的公司很快发展得风生水起,很多以前蜀绣厂的老同事也纷纷加入进来,重新拿起绣针干起了老本行。从当初没有一分钱积蓄到如今买车买房,蜀国锦绣的人生轨迹因蜀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传承之路
广招学生 希望与学校合作
“来学的人中,有的是一时的热情,有的是为了挣钱。”蜀国锦绣告诉记者,蜀绣是一门传统的手工技艺,初学者是不可能以此为生的。“一般学两年,可以挣少量的钱;学五年,才可以勉强维持生活。我们这里现在能真正出好作品的,其实还是以前有着几十年绣龄的老蜀绣厂的绣工。”
由于枯燥、挣不到钱,蜀国锦绣前前后后招收的近90个学生中,目前还在坚持绣的人仅有10多个。
在她看来,蜀绣的普通技艺不少人或多或少都懂得,真正容易失传的,是异色异形等高精技术、针法。“传承蜀绣,对我来说是压力,更是责任。”她说,招收徒弟,是传承蜀绣的途径之一。如今,在成都市黄忠社区、郫县团结镇、绵竹等地,都有蜀国锦绣的学生,她们不仅无形中传承着蜀绣,还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。“徒弟还可以教徒弟,但是,要想使蜀绣传承得更好,光靠这样还远远不够。”
最近,蜀国锦绣正在寻思,能否和一些职业学校联合开设蜀绣课程,以此让更多人掌握这门技术。“其实,蜀绣不需要有太高的文化水平,所以在高校开课并不现实。”她说,相比之下,职业学校是更好的选择。“课程不仅仅是蜀绣,还要配合绘画、礼仪等相关知识,拓宽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面。”
市场之路
拓宽产品形态 占领更多市场
在蜀国锦绣的店铺里,各式各样的蜀绣产品分为收藏级和高、中、低四档,价格也从几十元到几十万元人民币不等。
“销售份额中,占比例最大的是礼品订单,其次是旅游纪念品和屏风、挂饰等家装产品。”蜀国锦绣透露,蜀绣的人工成本和硬件成本都很高,而喜欢又有能力购买的消费群体有限,所以市场狭小成了这个行业最大的瓶颈。
除了现有产品形态,蜀国锦绣正在尝试和一些日用实用品生产商合作,将蜀绣用于灯罩、围巾、桌布、时装等领域,为这门传统技艺开拓更多的消费市场。“由于成本限制,拓展这些市场,只能走高端线路。否则,一个灯罩600元,市场的接受能力恐怕无法达到。”
本月28日,蜀国锦绣将应邀前往美国参加一个文化交流活动。近年来频繁出国,也让她对蜀绣有了更多的想法:“其实,外国人对蜀绣是很感兴趣的,但如果仅仅靠我们自己单枪匹马去闯国际市场,经济实力还远远不够。”蜀国锦绣说,自己想借这次机会,考察一下美国的市场。如果有可能与一些高端的服装品牌合作,将大大缩短蜀绣进军国际市场的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