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线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当前位置:礼品资讯 >> 蜀锦织锦

中国五大织锦;蜀锦,云锦,宋锦,壮锦,土锦

发布日期:2011-02-13 11:33:53 访问次数:11760

一、蜀锦
    蜀锦是中国四川生产彩锦,已有两千年的历史。以经向彩条和彩条添花为特色。蜀锦兴起于汉代,早期以多重经丝起花(经锦)为主,唐代以后品种日趋丰富,图案大多是团花、龟甲、格子、莲花、对禽、对兽、翔凤等。清代以后,蜀锦受江南织锦影响,又产生了月华锦、雨丝锦、方方锦、浣花锦等品种,其中尤以色晕彩条的雨丝、月华最具特色。雨丝锦是利用经线彩条宽窄的相对变化来表现特殊的艺术效果;月华锦则是利用经线彩条的深浅层次变化为特点。月华锦牵经时要根据彩条配色以及经线配色的编号,按彩条的次序、宽窄、色经的深浅变化规律来排列籆子,每牵完一柳头,必须调换一部分篗子,称为“手换手”,此为蜀锦独有的牵经方法。蜀锦的织造在汉唐时期以多综多蹑织机为主,唐宋以来使用束综提花的花楼织机。现代蜀锦采用的是分条整经的方式,适宜于牵彩条经。它与南京的云锦、苏州的宋锦、广西的壮锦一起,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

(蜀锦)

二、云锦
    南京云锦是一种提花丝织工艺品,为南京工艺 " 三宝 " 之首,与苏州缂丝并誉为 " 二大名锦 " 。 南京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,运用 " 色晕 " 层层推出主花,富丽典雅、质地坚实、花纹浑厚优美、色彩浓艳庄重,大量使用金线,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。云锦过去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,现除少数民族做衣饰外,还出口国外做高档服装面料。
    云锦工艺独特,用老式的提花木机织造,必须由提花工和织造工两人配合完成,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 5-6 厘米,这种工艺至今仍无法用机器替代。云锦主要特点是逐花异色,从云锦的不同角度观察,绣品上花卉的色彩是不同的。由于被用于皇家服饰,所以云锦在织造中往往用料考究、不惜工本、精益求精。云锦喜用金线、银线、铜线及长丝、绢丝,各种鸟兽羽毛等用来织造云锦,如在皇家云锦绣品上的绿色是用孔雀羽毛织就的,每个云锦的纹样都有其特定的含义。如果要织一幅 78 厘米宽的锦缎,在它的织面上就有 14000 根丝线,所有花朵图案的组成就要在这 14000 根线上穿梭,从确立丝线的经纬线到最后织造,整个过程如同给计算机编程一样复杂而艰苦。
    云锦的诞生应归功苏州的缂丝,它实际是苏州缂丝衍生出来的附属品。苏州丝织业发端于东吴( 222 — 280 )时期,东晋( 317 — 420 )末年,大将刘裕北伐,灭秦后,将长安的百工全部迁到建康(今南京),由于离当时的苏州很近。故而大批的苏州缂丝工匠迁移至南京。后秦百工中的织锦工匠继承了两汉、曹魏、西晋和十六国前期少数民族的织锦技艺。 417 年东晋在建康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——锦署,被看做是南京云锦正式诞生的标志。从元代开始,云锦一直为皇家服饰专用品,清代在南京设有“江宁织造署”,《红楼梦》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,就曾任江宁织造 20 年之久。

(云锦)

三、宋锦/杭锦
   苏杭宋锦与南京云锦、成都蜀锦并列为中国三大名锦。它具有独特的风格,在纹样组织上,精密细致,质地坚柔,平服挺括;在图案花纹上,对称严谨而有变化,丰富而又流畅生动;在色彩运用上,艳而不火,繁而不乱,富有明丽古雅的韵味。宋锦的品种分大锦、合锦、小锦三种。
  苏杭织锦始于五代,到了宋代已发展得相当兴盛。特别是宋高宗南渡杭州以后,全国的政治、文化中心移到了江南地区,为适应艺术事业发展的特殊需要,在苏杭织锦中出现了一种极薄、极细的的供装裱书画品种。其中有“青楼台锦”、紫百花龙锦”、“柿红龟背锦”等40多个品种。这些美丽的织锦与书画一起被保存了下来。所以后世谈到锦必称宋,宋锦由此得名,流传至今。
  宋锦织造工艺独特,经丝有两重,分为面经和底经,故又称重锦。宋锦图案精美、色彩典雅、平整挺括、古色古香,可分大锦、合锦、小锦三大类。大锦组织细密、图案规整、富丽堂皇,常用于装裱名贵字画、高级礼品盒,也可制作特种服装和花边。合锦用真丝与少量纱线混合织成,图案连续对称,多用于画的立轴、屏条的装裱和一般礼品盒。小锦为花纹细碎的装裱材料,适用于小件工艺品的包装盒等。其制作工艺多采用“三枚斜纹组织”,两经三纬,经线用底经和面经,底经为有色熟丝,作地纹组织;面经用本色生丝,作纬线的结接经。纬线三种;一纬纹与地兼用,二纬专作纹纬,分段换色织造。其纹样多为几何纹骨架,其间饰的团花或折技小花,规整工致。几何纹有八达晕、连环、飞字、龟背等。色彩多用调和色,不用对比色。
    用三枚斜纹组织、两种经纱、三种色纬织成。常在格子藻井等几何纹框中加入折枝小花,配色典雅和谐。宋锦主要用作书画装饰和官员服装。 
    至近代宋锦又有突破创新产生了著名的杭州织锦画。

(宋锦)

四、壮锦
     壮锦(Zhuang brocade)生产始于宋代,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。宋人范成大在《桂海虞衡志》中说,当时左右“两江州峒”出产的“淡布”,“如中国线罗,上有遍地小方胜纹”。周去非在《岭外代答》中说:绒布“白质方纹,广幅大缕,似中都之线罗,而佳丽厚重,诚南方之上服也”。所谓“白质方纹”就是指当时生产的壮锦,其装饰花纹为方格几何纹,其色调为单色,这是早期的壮锦,具备了“厚重”和织有方格纹图案的基本特征。壮锦之所以在宋代产生,是壮族手工纺织业发展的结果,在两千年前的汉代,聪明智慧的壮族人民,充分利用植物的纤维,织制出葛布,络布作为衣料。据《广东新语》转引当时记载说,这种布料,“细者宜暑,柔熟者御寒”。唐代,据《唐六曲》和《元和郡县志》记载说:当时壮族人民所织出的蕉布、竹子布、吉贝布、班布,都洛布、麻布、#布、丝布,食单等九种布料,已被封建王朝列为贡品。唐人张籍的《白#歌》称赞白苎布说:“皎皎白苎白且鲜,将作春衣称少年”。意思说人们穿着白苎布缝制的衣服好象年轻多了。到了宋代,壮族的手工纺织业更为发达当时,宋王朝需要“绸绢纳布丝锦以供军需”,在四川设了“蜀锦院”,有大量的蜀锦运来广西,再由广西输出口外。壮族人民很快接受蜀锦的工艺,著名的壮锦也就应运而生。(摘自黄现璠著《壮族通史》)
     中国壮族传统手工织锦。据传约起源于宋代。以棉、麻线作地经、地纬平纹交织,用粗而无拈的真丝作彩纬织入起花,在织物正反面形成对称花纹,并将地组织完全覆盖,增加织物厚度。其色彩对比强烈,纹样多为菱形几何图案,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,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。用于制做衣裙、巾被、背包、台布等。主要产地分布于广西靖西、忻城、宾阳等县。
     壮锦又称“僮锦”、“绒花被”,较厚实。壮锦最适合作被面、褥面、背包、挂包、围裙和台布等。壮锦是用棉或麻的股纱作经线,以不加捻或者微捻两种彩纬织入起花,在织物正面和背面形成对称花纹,并将地组织完全覆盖,增加厚度,还有用多种彩纬挑出的,纹样组织复杂,多用几何形图案,色彩鲜明,对比强烈,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。
     传统沿用的纹样主要有二龙戏珠、回纹、水纹、云纹、花卉、动物等20多种,近年来又出现了“桂林山水”、“民族大团结”等80多种新图案,富有民族风格。

(壮锦) 

五、土锦
     少数民族织锦之一。《大明一统志》称之为“斑布”。宋代称“溪布”、“溪洞面”。土家锦以腰机织成,材料是棉纱为经、丝线为纬,采用“断经通纬”织法。图案有“四十八勾、岩墙花,“单八勾”、“双八勾”,人物,花草等。
     产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锦,历史源远流长。传说在很久以前,有一位叫西兰的土家姑娘,心灵手巧,能用各种彩色丝、棉线织出绚丽多彩的花布,连山上的蜜蜂,都会被西兰姑娘织造的花布所吸引。后来,她因寻求一朵含苞待放的白果花而谆难死去。土家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姑娘,就把她织的“土家锦”,取名为“西兰卡普”。   
    土家锦的主要原料是丝线、棉线和毛绒线。它的织造方法是,沿用古代斜织机的腰机式织法,把经线全拴在腰上,以观背面,织出正面。这必须对样式花纹及色彩勾勒有纯熟的记忆才能织好。这种织法织出来的产品美观整齐,结实耐用,光泽永存。它的画面多姿多彩,用色常借鉴艳丽的鲜花、鸳鸯的羽毛、天空的晚霞和雨后彩虹,色彩秀丽,自然生动;也有的受宗教绘画的影响,具有素雅、古朴、沉着的特点。在纹样组织结构上,多以菱形结构、斜线条为主体,讲究几何对称,反复连续,共有上百种传统纹样。   
     土家锦的品种有被面、披甲、背袋、坐垫、椅套等,美不胜收。在长沙、吉首等城市都有土家锦销售。


(土锦)

工作时间

早9:00 - 晚18:00

周六日休息

13980803583